国家主席习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时代的进步,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我们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源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全国两会前夕,河南日报、浙江日报、四川日报、北京日报联动,四地记者分别走进良渚、三星堆、国家版本馆、二里头和殷墟,实地探访考古现场、走访有关文博单位、采访专家学者,带读者沉浸式“打卡”这些“耀眼的中华文化新地标”。
纵观诸多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关键遗址,殷墟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举世瞩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等,共同谱写了早期中国的华彩篇章。
2月26日上午,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进一步讲好殷墟故事、传承中华文明、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成为安阳人的时代新课题。
自1928年开始,殷墟考古延续近百年。随着考古成果不断丰富,建于2005年的殷墟博物馆原馆已难以满足时代需要。2020年11月,新馆开工奠基,由安阳市政府投资建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提供展品。
“在新馆筹建过程中,我们全面系统编制了数百万字的知识文本,为新馆展陈提供了学术支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岳占伟说。
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在新馆首次展示,珍贵文物和考古成果,全面呈现商代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建设的辉煌成就,深度阐释商文明蕴含的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让世人更直观感受以商文明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华彩时代。
“殷墟是研究夏商文明包括夏商之前历史的出发点,我们将以新馆建成开放为契机,持续推动考古研究,去发现更多的未知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说。
“新馆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与周边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殷墟考古文旅小镇共同构成‘一馆两区一镇’的规模化殷墟阐释体系。”殷墟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
据了解,殷墟遗址自“十一五”以来一直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2010年河南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河南省公布了《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设计》,安阳市制定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殷墟保护和管理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安阳市将加快构建殷墟和甲骨文品牌体系,打造‘博物馆+遗址公园+考古科研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同时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让散落于各地的甲骨文以科技的形式‘回归’。”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在殷墟甲骨文传承、活化、利用等方面,作为甲骨文发现地,安阳可谓成果丰富——
建设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进行自动缀合;搭建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收集世界各地的甲骨文著录、文献,建立甲骨文字形库,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
完善甲骨文书屋体系、博物馆体系、全民健身体系、游客服务中心体系等城市文化风貌建设,全市建成甲骨文书屋105座,建成省级甲骨文特色学校27所、市级甲骨文特色学校39所……
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正以青春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闪耀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率队,在豫西开启了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的历程。60多年里,二里头逐渐还原出一个3800多年前的文明印迹。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二里头遗址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也越发引人瞩目。
“夏朝,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支撑。”2月28日,在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说。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偃师区,主体遗存距今约有3800年至3500年的历史,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赵海涛说,经过60余年发掘和研究,二里头遗址相继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等诸多“中国之最”。
“近几年,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道路以多条主干道路和墙垣规划形成多个网格,这是判断二里头文化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二里头考古新成果再次为公众了解中华5000多年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赵海涛说。
在中心区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了二里头都城为多网格式布局。二里头遗址考古实现了“九宫格式布局”到“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重大突破,此项成果也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蒜头鼻’就是来源于这条绿松石龙形器。”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该馆考古研究部副主任杨硕正向游客讲解面前的文物。
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1500多件珍贵文物,讲述着夏都曾经的辉煌。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车辙……作为“最早的中国”的展示平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像一本立体的、鲜活的夏朝“历史书”。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赵晓军说,从“中国龙”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博物馆不断结合二里头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对基本陈列、展陈设施等进行持续优化,以展现早期中国的深厚内涵。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用数字“激活”文旅资源,利用三维动画数字影片,展示数千年前的华夏文明,带领观众目睹那一段灿烂的历史;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沉浸式数字投影空间、半造景三维数字剧场、雷达互动投影墙等数字手段,展现二里头夏都作为“最早中国”的风貌。
“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赵晓军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以来,接待量已达500万人次。未来,还将继续做好遗址发掘、文物整理、成果阐释以及展示宣传工作。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北,燕山脚下,一组典雅气派的中式建筑群依山坐落。这里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目前,1600余万册(件)版本资源入藏这座国家级文化殿堂。
走进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眼前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它的“前身”——这里原为昌平区兴寿镇的废弃采石场,因地质条件良好,便依山就势建设场馆,变废为宝。如今,从正门拾级而上,文兴楼、文华堂、文瀚阁三座主体建筑掩映在山水园林环境之中,意境盎然,体现了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主旨。
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系列展览的序厅——文兴楼内,“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率先亮相,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和中国历代货币的变迁,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展厅里,每一件展品的来头都不小。其中一册西夏时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由文兴楼移步,一块篆刻着“赓续文脉”的寿山石印章前,坐落着这片建筑群的主建筑——文华堂。文华堂内,中央挑空两层高13米、面积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让人眼前一亮——仰观穹顶,取自宋代石刻天文图的满天星宿点缀其中,寓意中华文明如星空般浩瀚璀璨;环视四周,15组书柜、3万余册古今经典汇成文山字海,彰显厚重文化底蕴。
围绕国家书房,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和“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以陶器、甲骨、青铜、简牍、丝帛、纸张等为载体的中华文明印记贯穿展线,其中不乏最早记录“中国”一词的何尊,宋人书、宋人刻、宋人拓的孤本《西楼苏帖》,唯一的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等文物。
登上建筑群的制高点——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瀚阁,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汇集2000余件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仅《宣言》就有300多个不同版本。
“我们以中国历史发展、中华文明演进为主线个专题展览的展陈格局,展品达上万件。而这些,只是所有馆藏的‘冰山一角’。”国家版本馆展陈人员说,目前,总馆已入藏版本1600余万册(件),加上三个分馆,入藏版本已超过2500万册(件)。这是全国近900家收藏单位、580余家图书出版社、1万余家报刊社及无数民间藏家共襄盛举的成果。
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开馆一年多来,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版本包括古籍原件、原大仿真影印本、精品出版物,非遗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碑刻拓片、手稿手迹、邮票邮资封等实物版本和各类文献数据库等数字版本,呈现捐赠单位多、名家多、数量多的特点,同时具备极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价值。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重要的是让这些中华文明“金种子”得到更优秀的保护,传之后世。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兰台洞库内,昔日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的《四库全书》古籍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首次同台合璧。天然山体开凿改造的洞库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多沉睡千年的珍贵古籍得以保藏,重焕生机。
江南多春雨。龙年新春开工没多久,杭州就迎来了持续的阴雨天气。中国南方的土遗址保护,最怕的就是连续雨水天气。但良渚遗址的“守卫者”们,今年脸上少了几分往年的愁容。
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高海彦是“守卫者”之一。她和记者说,暴露在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有可能会出现渗水、失色、生物病害等问题,不仅要频繁人工排水,还需要预防遗址滋生青苔、地衣。“你看,这种连续阴雨天,城墙剖面也没出现霉菌。这多亏了这几年的技术探讨研究!”她说。
高海彦所说的研究,是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与敦煌研究院、浙江大学等知名机构“牵手”,联合攻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研究出南城墙遗址半开放环境干燥保护技术和老虎岭遗址封闭环境高湿保护技术,开发了一款环保植物精油,喷洒后能有效抑制考古剖面地衣、苔藓、霉菌的生长,算得上阶段性成功。”高海彦说。
以南城墙遗址为例,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既利用开放式保护棚防止降雨冲刷,又通过修筑挡土墙、铺设防渗毯、修筑排水沟、种植浅根系植物等措施,解决渗水、排水不畅等问题。此外,遗址周边还安装了红外网格相机和温湿度传感器,对遗址本体进行24小时监测。走进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监测大厅,遗址的自然环境、本体病害、日常巡查等数据,一目了然。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自1936年发现、1959年命名以来,就有施昕更、夏鼐等无数有识之士投身其中,“保护第一”始终是主旋律。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掀开保护与利用的新篇章。就在申遗成功次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公园运营负责人郑佳介绍,遗址展示秉承“最小干预、最大阐释”的原则,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一直在优化展陈体系和旅游配套设施。
“保下来”后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普通访客感受良渚先民的生活?又如何理解五千多年前的中华文明?在陆城门、钟家港居址与作坊区等区域,大量钢网艺术装置巧妙展示了良渚先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良渚遗址还用现代的科技、新潮的创意,去阐释最古老的文明。
畅游遗址,不但可以实地体验集语音导览和视频画面导览于一体的AR智慧导览系统,也能线上体验云展览、慢直播。遗址公园东南面的良渚博物院,也推出全新的智能AR导览眼镜。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说:“每年都有上百万名访客到访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数字化能让良渚文化更生动直观、通俗易懂。”
“活起来”的良渚文化还“飞向”五湖四海。2023年对良渚遗址来说,更是意义非凡。这一年,良渚遗址相继圆满完成两大“国字号”任务:前有杭州亚运会火种在大莫角山成功采集,后有来自全世界的300余名嘉宾出席首届“良渚论坛”,架起文明互鉴之桥,将良渚的故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故事传向全球各个角落。眼下,第二届“良渚论坛”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随着“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龙年新风尚,三星堆博物馆也变成全球各地来川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日前,记者从三星堆博物馆获悉,大年初一至元宵节,三星堆博物馆景区共计接待游客32.51万人次。
保护修复让文物“活起来”,活化利用让文物“火起来”。如何让三星堆“活”上更“火”?三星堆的答案是,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创新融合发展工作,力争到203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生态优美、特色显著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群落。
“我们正在配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1000余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等新出土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拍摄等数据采集工作。”余健和记者说,并且要对新出土的文物进行清理、日常监测保养及巩固材料前期研究,工作量不小。
余健有近20年的文物修复经验,在他看来,文物修复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近几年,我们新购进了拉曼光谱仪、X光衍射仪等设备。”余健和记者说,高精尖设备的引入,让文物修复师们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把握文物的整体状况,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制定保护修复方案。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中以数字化手段呈现出的文物修复过程吸引不少游客的关注。
“文物修复与保护直观地向公众展示文物出土时的样子,让公众在进一步了解文物修复的同时,也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究三星堆文物乃至三星堆文化结构。”余健说。
2月26日,在三星堆博物馆内的一处接待室里,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任韧正在和客户探讨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事宜,旁边的会议室里,摆满了三星堆主题文创产品。
随着三星堆热度持续攀升,以三星堆为主题的文创产品也备受游客喜爱。“我们目前有1500余件(套)文创产品在售,还有一些IP授权,今年春节假期,文创销售额达843.75万元。”在任韧看来,文创是三星堆文物活化利用的一条成熟路径,自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以来,三星堆文创产品成为打响知名度的一件“利器”。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20年三星堆文创产品销售额仅300多万元,到了2021年就提升到2000多万元,2022年达到3000多万元,2023年突破1亿元。
不只文创产品,对三星堆的活化利用还有许多探索。“我们正在快速推进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统筹谋划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多元酒店集群、标志性演艺精品、时尚主题乐园、体验式文创产业园区五大应用体验场景。”任韧介绍,未来把三星堆建设成为综合性的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擦亮“世界三星堆”名片。
我国中东部地区20日出现非常明显雨雪和降温天气,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寒潮、暴雪等预警。当前正值春运返程高峰期,多地多部门加强监测预警,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各项措施,合力防范应对。…
核心阅读 河南开封依托《宋都调解》法治电视栏目,通过“电视+调解+普法”多元融合方式,坚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依法调解、实质调解的理念,“实景式”展现调解过程、“靶向式”开展普法教育,形成“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的特色。2023年,宋都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选中央政法委评选的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